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会18 || 于 伟:激活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细胞”

于 伟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8-28


全文共1530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高质量育人的重要路径,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中小学校如何牵住改革的“牛鼻子”,既抓好重要领域、重要任务,又抓住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我认为,激活班主任这个“细胞”,是协同育人工作持续推进和保持活力的关键。


首先,协同育人要有育人思维,重在“细水长流”。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对小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细胞”层面活起来离不开学校的总体设计、宏观指导和理念引领。当前,有些学校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过度关注大活动、大场面的铺设,开展了一些看起来“有声有色”、轰轰烈烈的活动,但却收效甚微,且难以经常化、日常化、持久化。


育人工作应该是持续的、日常的、不间断的,不能走形式,更不能是“刮风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因此应该强调育人思维,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推进,而不是以“活动思维”“交差思维”,仅仅从形式上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捏合”在一起。活动只是载体,协同只是途径,不能把活动、协同当目的,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其次,协同育人要有减法思维,抓牢“小切口”。“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从改革实践看,凡是改革工作推进得快、落实得好的,都是思路得当、工作得力,善于抓住重点推进改革。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同样如此,其最紧迫的任务是寻找一个“切口小、见效快、效果好”的落实途径,产生不脱离实际的社会效益。班主任工作就是比较理想的“小切口”,是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细胞”。


班主任工作是联结家庭、社区、社会和学生的中枢纽带。首先,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绕不开的“必答题”,而且每个班主任几乎每天都要和家长联络,很多时候要与社区、社会各个方面联络。因此在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最理想的减法思维。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所面对的各种事情都是和每一个具体孩子直接关联的,他们每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最知道孩子们需要各方力量帮他们协同解决什么问题。这种“小切口”切入的是孩子们每一天的具体生活、喜怒哀乐,因而更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孩子们具体的发展痛点。小切口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的鲜活的“协同”智慧。


最后,协同育人需要持续激活“细胞”,做实“沟通与合作”。要把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做扎实,学校需要引导和支持班主任将家校沟通与合作、社区沟通与合作做扎实,让“细胞”持续活起来,这样协同育人的目的就实现了。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团队研制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其中将中小学教师包括班主任每天要做的班级管理工作划分为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沟通与合作五个方面,具体细化为 22 个二级指标。其中将沟通与合作划分为师生沟通、教师间沟通与合作、家校沟通与合作、社区沟通与合作四个指标,并且对如何做好“沟通与合作”做了具象描述,可以为班主任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具体指导。


当然,要解决社会教育资源的供给、学校及教师权益的保障、家校社边界的明晰等问题,还有待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及家长的积极参与,有待于学界的细致研究。我们这里谈的,更多的是如何能在“细胞”层面将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件事做实做好。


协同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慢功夫、细功夫。“育人思维”意味着要持续探索,要少搞一刀切、少折腾教师家长、少做加法,而是在日常扎扎实实的育人效果上下功夫、花气力,也就是学校宏观指导与班级微观组织相结合、自发与自觉相结合,多方协作,润物无声,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2021年校长会栏目文章链接↓

校长会1 | 叶翠微:让教育思想永驻办学之路

校长会2 | 叶翠微:让初中校长绽放生命的荣光

校长会3 | 叶翠微:让孩子在社区里自主玩耍

校长会4 | 李明新:让我们向家长伸出温暖的手

校长会5 | 李明新:把劳动教育的步子走得更稳健

校长会6 | 李明新:激发教师的活力才是最根本的

校长会7 | 于会祥:从“教材”到“教学”

校长会8 | 于会祥:写好自己的教学方案

校长会9 | 于会祥:作业要分层布置

校长会10 | 沈茂德:让孩子拥有更多热爱与向往

校长会11 | 沈茂德:以“学习力”生成“领导力”

校长会12 | 沈茂德:把课程“种”在校园里

校长会13 | 于   伟:让教师有做研究的“功夫”

校长会14 | 于   伟:教育要满足与引领儿童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校长会15 | 于   伟:“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加减法

校长会16 | 于   伟:要关注和研究儿童的差异性

校长会17 | 于   伟: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安全感”





6期文章回顾 

史宁中丨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管理改进

刘可钦 | 提升学校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实践转化力

柳夕浪 | 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测评体系

吴欣歆 | 语文课标(2022年版):彰显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

曹一鸣 刘   冰 | 数学课标(2022年版):开启数学课程改革新征程

顾建军 郝天聪 | 劳动课标(2022年版):建构新时代以劳育人课程体系

王  蔷  葛晓培 | 英语课标(2022年版):突破有“语言”无“文化”的教学窘境

朱敬东 李梦儒 | 艺术课标(2022年版):锚定以美育人、启智润心新航标

褚宏启 | 以现实主义态度落实义务教育新课标

薛红霞 | 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破解项目学习的实践误区

王学进 | “教·研·写”一体,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6期 · 校长会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刘   姣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邮发代号:82-372(国内) M4238(国际)
                ISSN 1002-238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CN11-2545/G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